海洋工程装备—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萌芽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油田向国外招标,引进国外技术和装备开始建造海工产品,90年代加快发展,逐步开始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工产品。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油气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13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了58.1%和31.6%。同时陆上石油开采难度逐渐加大,开采成本逐步提高,海上石油开发成本低于核能、海上风电等因素促使中国油气开采逐步向海上进军,海洋工程装备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创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但是技术、 产业配套等因素导致中国海洋工程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战略新兴产业,政策驱动发展。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集成钻采、生产、处理、系泊及定位等众多系统和技术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其纳入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国家计划将战略新兴产业占GDP比重到2020年提高到15%,达到11.5万亿元,将创造约8万亿的市场规模,极大推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
油气供不应求,需求推动发展。
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导致油气的需求增长迅速,国内自产油气不能满足需求,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陆上石油产量发展缓慢,提升空间有限,而中国海洋油气资源丰富,其中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16万亿立方米。为了保证中国油气的稳定供应,开发海上油气资源成为必然。海上油气开采将产生较大的海工装备产品市场需求,促进海工产业发展。
不仅中国市场将产生巨大的海工需求规模,世界市场也将产生庞大的市场需求。根据IEA预测,新兴国家经济经济增长将产生较大的油气需求,陆上油田开采高峰已过,开采难度加大,到2035年产量基本与现在持平。同时,陆上石油探明率约为70%,海上石油探明率仅为28%,海上石油未来增长空间巨大。世界油气开采市场将迎来海上开采的新时代,世界海工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海洋投资加速引爆海工市场。
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的中长期规划都在积极布局投资海工产品,中海油正在建设、评价和勘探的项目总数超过50个,预计建设87座导管架、11艘十万吨级的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陆上终端管道系统等配套设施,共需投资1000亿人民币;中石油的海洋工程公司,订造多型钻井平台,计划2020年前投资600亿人民币用于海上石油勘探和生产。中石油表示,2020年前还将建造4座半潜式钻井平台,用于南海油气资源开发;中石化开始进军海上石油开采,计划三年投入3亿元进行油气勘探,后期将加大投资力度。三大石油集团公司的宏伟规划为海洋石油水上装备及水下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市场支持。可以肯定,未来5—10年将是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
产业配套不完善,降低企业竞争力。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综合性很强的行业,产业配套能力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能够制造绝大部分的海工产品。但是海洋工程行业的产业配套不完善,比如在F级以上、Z向冲击、厚度在100毫米以上的高端产品领域基本依赖进口;国内没有系泊系统、定位系统、动力定位系统的设计和制造能力,相关产品完全依赖进口;配套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降低了我国海工企业的竞争力。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瓶颈问题有待突破。
我国海工企业利用成本和工业基础优势在总装建造方面竞争力较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海工产品设计能力薄弱,欧美公司仍旧处于领先地位,动力定位系统、FPSO单点系泊系统、水下生产系统、深水铺管作业等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的核心和专利技术掌控在美国、挪威、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一些大型海洋工程公司和设计公司手中,他们在SPAR、SEMI、FPSO、TLP等深水生产平台的设计方面占据垄断地位。为了摆脱受制于人的现状,我国海工企业需要增强其研发能力,在系泊、动力、定位系统及深水平台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资源整合和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海工产品制造复杂,需要利用的资源较多,资源整合和管理是海工产品制造顺利完成的关键。日本、韩国等海工建造大国已经实现数字化造船管理技术的成熟运用,而我国海工企业数字化造船管理技术运用企业较少,运用不够熟练。同时资源整合能力较弱,深水及水下关键设备技术掌握在国际上少数公司手里,对设备材料的国产化、成本控制、及国际资源整合采办能力提出很大挑战。